只要你是潤滑油圈相關的人,一定知道,2021年3輪大的調價,分別是1月,3月和10月,而2022年,是每個月都有調價函發出,迄今,2022年潤滑油調價函媒體公開的,已經有120份,這是歷年來從來沒有過的。
2021年潤滑油調價或許還可以說是假動作,很多企業僅僅發調價函,并沒有真正提價,更多是在支持、政策、返利上做文章,大家都是為了確保市場份額,不得不咬牙堅持,廠家會囤貨,經銷商也會囤貨;但到了2022年,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,尤其是俄烏戰爭,更是讓脆弱的石油供應體系雪上加霜,春節后,短短2個月,基礎油價格就上漲了30%以上,這對基礎油占比超過80%的潤滑油來說,相當于成本增加了24%左右,可以說,潤滑油圈里,誰都扛不住了。
四大添加劑公司調價,殼多美調價,城昆一調價,動輒是10個點,更狠的是20%點,而且,今后好幾家公司還玩出了花樣:調價分幾個階段,每次上調幾個點,這簡直是掏空榨干經銷商的每一個銅板,但經銷商又有什么辦法呢?漲價的趨勢,似乎看不到頭。
經銷商怕的不是什么調價,前提是能同步傳遞下去,往年還好,好說歹說,終端門店還能接受上調;可這兩年,疫情之下,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過,別說車輛保養了,很多人連房貸都供不上了,2018年2萬套,2019年50萬套,2020年攀升到133萬套,2021年達到168萬套,2022年3月底,法拍房已經有175萬套,當老百姓衣食住行都難以為繼時,只能縮減各方面的開支。前幾年,車輛小保養還能每年2-3次,但從2019年開始,很多私家車保養頻次直接降低到全年1次!幾百塊錢的小保養,也會討價還價。
進場臺次減少,單車保養費用下降,而房租、人工卻在攀升,雖然汽車保有量不斷創造新高,但汽服門店卻從七八年前的80萬家,減少到55萬家。“吃不飽”,是潤滑油產業鏈上每個從業者的感受,各種引流方案紛至沓來,引流來的車主很多是薅羊毛的,無數貧血的店面反而更失血;以至于潤滑油圈開始流行“莆田醫院”模式,話術、檢測、對比、恐嚇等,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車主多掏錢,變速箱油項目被玩殘了,從以前的單詞費用5000,到現在的幾百;至于現在的“燒機油治理”,治標不治本的方法,不知道能玩多久。
流量到頂,連大廠都扛不住,進入2022年,中國潤滑油行業已經不是存量市場,而是萎縮市場,連續3年,都以10%以上的速度萎縮。搶客戶,保客戶,成了潤滑油圈內人必須做的游戲。搶客戶需要有誘惑力的產品、價格、禮品;而保客戶,又要盡可能的保持價格穩定,但在漲價大潮下,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
所以,我們看到了極其割裂的畫面:各家潤滑油企業這邊發著調價通知,可在自己的網店上,卻反而大張旗鼓的做促銷,而價格,甚至比前兩年還低,你看下他們的天貓旗艦店、京東自營店,促銷花樣百出,送耳機、臺燈、水杯、沙灘椅、養護品、玻璃水、工具箱、剃須刀……在促銷花樣上,也玩出了新高度,以往,買1聽機油就可以得到對應的禮品,而現在,卻大都是買2聽才能獲得。為什么這么干?目的就是讓車主一次性買夠1年的量,從而鎖定車主。當然,線上的產品和線下的產品并不完全一樣,雖然等級、粘度相同,但標簽、名字一定不同,免得被渠道、終端罵。
如此割裂的局面,最難受的是經銷商:進貨價長了,零售價不僅沒有漲,反而下降了,如何給終端門店說批發價呢?不調價,自己沒錢賺;調價,被終端罵,里外不是人。抓狂的現狀,尤其是大品牌,知名度高,透明度高,價格策略更是走鋼絲,挑戰渠道環節的每個人。
怎么辦?其實,經銷商渠道商是最聰明的,他們已經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,那就是推出自己的品牌,這樣,只要加上加工費就可以了,憑借大品牌打出來的網絡,老客戶怎么也會給個面子,只要質量不錯,也就慢慢有了回頭客,從一個城市開始,再逐步外延,甚至成為知名品牌。很多如今如日中天的民族品牌,其實都是這樣操作的,龍蟠、領航、康普頓、零公里……市面上在售的潤滑油品牌,目前有7萬多家,你就知道,這些品牌都來自哪里了。
難道廠家就坐以待斃,當然不會,除了電商發力外,一些大廠干脆拋開渠道,直達終端,典型的是美孚的孚創,直接做連鎖換油。廠家對接終端,就把渠道環節要賺取的20%以上空間,節省下來,拿出一部分給終端,就會皆大歡喜。
總結下來,如今的潤滑油圈就是:漲價和促銷并行,自建品牌和去渠道化并行。